微信小程序作为企业自主运营的线上平台,为商家提供了广阔的营销空间,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 “放飞式” 运营。在长期的后期运营过程中,许多商家因忽视营销违规隐患,导致小程序功能受限甚至被封号,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。本文将梳理常见的小程序过度营销行为,为商家敲响警钟。
一、精仿高仿产品类:触碰品牌侵权红线
部分小程序为追求短期利益,售卖或宣传知名品牌的精仿、高仿产品,这种行为不仅严重侵犯了品牌方的知识产权,也违反了微信小程序的运营规范。精仿高仿产品以次充好,欺骗消费者,破坏了市场秩序,一旦被举报或查处,小程序将面临严厉处罚。商家应坚守诚信经营底线,杜绝任何涉及侵权的产品销售与推广,通过正规渠道获取品牌授权或销售自有品牌产品。
二、夸大营销类:违反广告法的危险操作
一些小程序在营销内容中夸大其词,尤其是涉及营销推广、金钱交易、加群培训等信息时,使用明显的洗脑式话术,违背了《广告法》等相关法律法规。例如,宣称 “一夜暴富”“百分百盈利” 等绝对化用语,或是通过虚假承诺诱导用户消费,这些行为都属于过度营销的范畴。商家在宣传时,应保证内容的真实性和客观性,避免使用夸张、虚假的表述,严格遵守广告法及平台的内容规范。
三、“丰减增壮性” 等黑五类产品:违规推广的重灾区
“丰减增壮性” 所涵盖的丰胸、减肥、增高、壮阳、性保健类产品(如英国卫裤、血钻燕麦、棒女郎等特定恶意性保健品),是小程序违规推广的高发领域。这些小程序往往通过文字、图片、视频等形式,展示用户使用产品前后的对比,对产品的功效性和安全性做出绝对化的断言或保证,甚至包含低俗挑逗的内容,给用户带来不适观感。此类产品的推广本身就存在极高的合规风险,商家应坚决杜绝相关营销行为。
四、病症类、性器官保养类产品:恶意引导的违规陷阱
部分小程序推销病症类或性器官保养类产品及服务,如两性关系调理、脱发治疗、身材保养、快速祛斑等,页面中常包含病者反馈、故事自述、购买者评论等内容,且存在恶意引导行为 —— 如提示添加标注为 “中医”“医生”“老师” 的个人微信号,或引导用户关注特定公众号。这种借助虚假身份诱导消费的模式,不仅误导用户,还可能涉及虚假医疗宣传,违反了平台对医疗健康类内容的严格管控要求,属于典型的过度营销违规行为。
五、口令类:扰乱生态的推广模式
口令类过度营销行为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:一是小程序内容中包含需要用户复制的口令链接;二是小程序纯推广提供口令业务的 APP,没有其他正常的业务内容;三是引导用户跳转至公众号或外部链接领取优惠券等。这类行为旨在绕过平台的正常流量机制,扰乱了微信小程序的生态秩序,影响用户体验,因此被明确列为违规行为。商家应通过平台允许的正规方式进行推广,避免使用口令等违规手段。
小程序运营是一项需要长期坚守合规底线的工作,商家务必警惕上述过度营销行为。平台会依据运营规范,对违规小程序采取限制功能、封禁账号等处罚措施,情节严重的将直接影响商家的线上业务开展。只有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平台规则,秉持诚信经营理念,才能确保小程序的稳定运营,实现长期发展。